4 當兒童肛溫超過38℃,口溫超過37.5℃或腋溫37℃,稱之發燒。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癥狀。小孩的發燒大部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發燒本身不會燒壞腦袋,除非某些引起腦部病變的發燒,如腦炎、腦膜炎等情況。一般發燒的處理原則,大致可依下列方法處理:
1. 穿寬松衣服,減少被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宜保持在24~26℃(夏季熱時,室溫可再下降)。
2. 補充足夠的水份:依不同體重而調整,一般而言,10公斤者一天至少應補充1000c.c.,20公斤者則至少應補充1500c.c.,若天氣悶熱導致多汗,應再增加攝取量。
3. 肛溫(耳溫)超過38℃,可睡水枕(小于3個月的嬰兒)或冰枕。
4. 洗溫水澡(水溫30-32℃,泡20-30分鐘)有助于下視丘調熱中樞下降及散熱。
5. 肛溫(耳溫)超過38.5℃,腋溫37.5℃,口溫38℃以上時,依醫囑服用退燒藥(每4~6小時)。可以使用退燒藥水、藥片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也可同時配合冰枕使用。觀察半小時后,再量一次體溫,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通常使用退燒藥一小時后,可以評估藥效。體溫不必降到正常,只要孩子舒服一些,不再煩躁不安就算有效。
6. 若偶而高燒至39℃以上,且已使用口服退燒藥半小時至一小時后,仍無法退燒或無法進食口服藥時,則可使用退熱肛門塞劑(劑量依醫師指示)或依醫師指示選用別種口服退燒藥。
7. 如有下列情形時,請立即就醫:
發現小孩有抽搐、活動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
4其它注意事項:
1. 有「熱痙攣」的小孩,為避免高燒引起「抽筋」,平時家中宜備有口服退燒藥及退熱肛門栓劑,以備發燒時使用。
2. 醫學上已知罹患流行性感冒或水痘時,若使用含阿司匹林(Aspirin)類之退燒藥會增加造成「雷氏癥候群」的機會。所以若小朋友發燒,除了確定診斷為「川崎氏癥」外,一般不建議使用阿司匹林退燒。
3. 腹瀉患者盡量不使用肛門栓劑,因為可能刺激肛門而使腹瀉情況更為嚴重。
4. 肛門栓劑應冷藏保存,以避免軟化而破壞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