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飲琵琶馬上催。
吃藥同時喝了酒,
古來能有幾人回?
春節來臨之際,少不了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小酌幾杯。我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不乏有“煮酒論英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經典語段。現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壓力也接踵而至,于是喝酒的場合也越來越多,很多人都知道“頭孢配酒,說走就走”,卻不知道為什么喝酒后不能吃藥以及服藥與飲酒需要間隔多長時間?別著急,讓科普小藥師給您細細道來。
首先我們來講一講什么是“雙硫侖反應”
雙硫侖為戒酒硫類藥物的通名,又稱戒酒硫,是一種治療慢性乙醇中毒和乙醇中毒性精神病的藥物,作為一種戒酒藥物已在很多國家使用。應用雙硫侖后飲酒會出現惡心、嘔吐、恐懼等嚴重反應,而使酗酒者懼怕飲酒,從而起到戒酒作用。雙硫侖樣反應嚴重程度與用藥物的劑量、飲酒量呈正比,而許多藥物都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一旦用藥后飲酒,就很可能會發生“雙硫侖反應”,這種反應一般在用藥與飲酒后15-30分鐘發生。
(1)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如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頭孢曲松、頭孢米諾、拉氧頭孢等。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進入體內先轉化成乙醛,而頭孢類抗生素會抑制乙醛的轉化,使乙醛蓄積導致患者出現面部潮紅、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心悸,呼吸困難等反應。
(2)硝咪唑類,如甲硝唑、替硝唑。
硝咪唑類藥物可抑制乙醛脫氫酶,因而增強乙醇的作用,導致患者出現面部潮紅、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心悸,呼吸困難等雙硫侖反應。
(3)降糖藥,如氯磺丙脲、格列齊特、格列本脲、二甲雙呱等。
乙醇本身有降血糖的功效,同時可減緩磺酰脲類藥物的代謝,繼而增強它們的作用,容易引起低血糖的發生。
其他:呋喃唑酮、酮康唑等
很多美食及藥物中也含有酒精成分,一不小心您可能就會忽視這些隱藏陷阱。含有酒精的食物,如酒芯巧克力、腐乳、紅燒肉、酒釀圓子、醉蟹、蛋黃派、提拉米蘇等。某些藥物中也含有酒精,如藿香正氣水、氫化可的松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注射用伏立康唑(某些廠家)、環孢素注射液(山地明)、多西他賽注射液(某些廠家)、某些止咳糖漿、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等。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覺得酒局當天不吃藥不就好了?骨感的現實卻是,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酒精體內消除時間不同,飲酒時間與用藥時間間隔越長,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率越低。因此在用藥前3天、用藥期間、用藥后7天內應禁止飲酒和服用含酒精的藥物及食物,來避免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牛氣沖沖又一年,
虎虎生威到眼前。
但愿疫情隨牛去,
確保虎年更安全。
春節將至,萬家團圓。
黔江中心醫院藥學部祝大家新春快樂,虎年大吉!
撰文:鐘媛
編輯:鐘媛
審核:鄒澤 李飛 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