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傷寒論》 |
張鳳艷 |
學習中醫已有1年余,作為重慶市名中醫王洪白傳承工作室的一份子,在師父的精心指導下,開始學習《傷寒論》。通過對經典的學習,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培養了我的中醫辨證思維,為將來從事中醫工作打了基礎。現將學習《傷寒論》的體會做簡單匯報。 《傷寒論》是東漢末期名醫張仲景所著。是闡述多種外感疾病、雜病辨證論治的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系實際的古代重要醫學著作。張仲景根據《東問. 熱論》六經分證的基本理論。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癥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提出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還把《內經》以來的臟腑、經絡和病因等學說,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總結提煉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治療方法及各個方劑和具體藥物的選擇使用,書中所載的方藥,尤其是許多有名方劑,經過長期的實踐驗證,至今還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而且行之有效。 《傷寒論》以傷寒命名,傷寒二字的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如《素問.熱論》說“今天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如《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濕病。”由此可見,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即包括上訴五種,狹義傷寒是指外感風寒而即發的疾病,即五種中的傷寒。 六經是指太陽、陰陽、少陽、少陰、厥陰。《傷寒論》以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概括了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出現是的各種癥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討論病變的部位、癥候特點、損及何臟何腑、寒熱趨向、邪正消長以及立法處方等問題。《傷寒論》的六經,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論治的原則。 《傷寒論》六經病癥的治則,包括祛邪與扶正兩方面、始終貫穿著“扶陽氣”和“存陰液”的基本精神,從而達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各經證侯往往混雜出現,在脈癥同病時,宜按表、里證的先后緩急,而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可選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法。表里同治是表證里證同時治療的方法,本法以兼顧表里,具體可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