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內經》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論述 |
文章 |
《黃帝內經》是我國古代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經過近期的學習,雖然學習的內容不多,但內涵豐富,下面是我學習《黃帝內經》的心得體會。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黃帝內經》上冊素問中的第一篇,用對比的手法講“上古的人”與“今時之人”的不同,從生活行為上講述上古人的養生之法。“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而究其原因是為什么呢?通過“上古”與“今時”的人們比較,再觀現在的我們的生活狀態,我們應該注意和改變的生活習慣。 在古文里歧伯的對曰中我們可以知道:上古時期的人們洞悉道生方法、法則,能效法“陰陽”的轉換變化規律,生活作息都有正常的規律,即能順著生命的自然生長去生活,不費神勞累,所以能夠身體健康,精神熠熠,輕易活到百歲,這是“上古之人”的養身之道;而“今時之人”恰巧與“上古”之人相反,不注重身體健康,一再放縱自己的內心欲望,生活在各種不好的行為習慣中,為自身欲望所惑,“殫精竭慮”,身心受到破壞,元氣大泄,所以身體不好,壽命不長。看看現在的我們,又何其不是“今時之人”呢?在科技和社會生活急速發展的狀態下,大多數的人們都適應或開始了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不注重生活節奏,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加班,愛吃快餐食品,愛喝各種碳酸飲料,暴飲暴食。有些人視酒如命,有些人縱欲過度,隨意揮霍自己的健康,只是求得短暫的快樂,得不償失。在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我們,更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用正確的生活習慣來養護我們的身體。在作息上,按時就寢,準時起床;在飲食方面,按時進餐,吃當季食物,少吃或不吃反季節蔬果,吃適量,不暴飲暴食,也不節食少吃。注重生活行為習慣各方面,有節有律。 第二、心理層面的養生。說到心理養身之法,就是由內而外,從身體內部養護身體。養身僅僅在外部行為上是不夠的,心理層面的養生是為了避免一些“虛邪”對身體的傷害。心理養生是為保養元氣而進行養生。人若沒有過多的非分之想,自然不會有過多的索取和欲望,欲望減少,心理會慢慢平靜,真氣、精力的消耗就會減少,內心沒有沉重的負擔,不焦躁,無恐懼,真元得到保護;對于身體內部五臟六腑,順應真氣的流轉,以上幾點對于真元的護養都有最直接的影響、作用,使其處于盈滿狀態才能在“虛邪”來襲時,是身體不受到傷害,反之,這些會影響身體健康。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對話: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誰最好?”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問:“那么為什么你最有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未發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情初期,而我治病則是治于病情嚴重之時。因此,一般人都看不到長兄和中兄的治病才能,而只看見我在經脈上針灸,用針管來放血,在軀體上動刀、敷藥等大手術,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而得名”由此可見,扁鵲認為防病或養生才是最重要。《黃帝內經》中“上古天真論”在我看來,實質上也就是通過養護好身體從根本上防病長壽。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中醫對體液(陰液)動態平衡系統有了更深的認識,東垣在其著作中,曾引用《素問·經脈別論》以上的一段原文來論述和說明正常人體水液代謝的生理過程,即水液入胃,經過脾的轉運,將精微布散全身,并上輸于肺通過肺氣肅降,通調水道,而輸注于膀胱。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膀胱中之津液,經腎的氣化,將其中之濁者化為尿液而排出。這種代謝過程,還必須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陰陽的升降出入,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斷進行平衡調節,以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即水液代謝之理。 《內經·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睥,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總結了人體的津液代謝過程,提出了人體的津液代謝與肺、脾、腎三臟緊密相關,為后世的津液代謝及津液的病理、治療的論述提供了依據,后世在治療關于水液疾病的問題上,多以此為依據,收益頗多。 綜上所述,水液代謝的生理過程,需要多個臟腑的綜合調節,其中尤以肺、脾、腎三臟為要,若三臟功能失調,則可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過程,破壞水液代謝的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液停滯,或津液大量丟失等病理改變。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丟失而傷津化燥,甚則陰液虧虛,乃至脫液亡陰,津液停聚則為濕、為飲、為水、為痰,例如水腫:水腫乃水道不得通利,水飲痰濕停聚為患,治療水腫之患不論表里內外各部,皆從調理三焦氣化入手,肺氣得宣三焦氣化自利,不論其表里、寒熱、虛實皆當(治肺),肺氣不得宣降,水道不得通調。 吾師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經過吾師的教誨,近期的學習,深刻體會到陰陽五行”是《內經》的理論基礎,它一方面貫徹了樸素的唯物觀點,一方面也體現了自發的辯證法思想。辨證論治部分,辨證則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綱,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飲食勞傷三個部分,它是了解病變本質及發病規律的主要知識。關于針灸,《內經》里特別豐富,尤其是《靈樞》還有“針經”之稱,闡述了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理論和經驗均稱卓絕,當然內經中的經典遠不僅止于此,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學習、推敲、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