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傷寒論》六經的認識 |
文章 |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魅力如同一壇老酒、放之愈久愈醇香,《傷寒論》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以下是我對《傷寒論》的心得體會。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至于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于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學習《傷寒論》來說,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致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生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里、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溫,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經的劃分具有辨證與論治的雙重意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示中風或傷寒,以確定解肌或發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對于部位的歸類,可做為論治的根據。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熱,決定用藥的溫涼。第四,提示邪止消長的情況,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證歸類時以實證屬三陽,虛證屬三陰。第五,提示受邪的經脈臟腑可以分經用藥,有的放矢。由于六經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經脈臟腑,給立法方藥指明方向,故傷寒六經辨證的過程,即是確立治則,治法及選方遣藥的過程,所以辨證與論治是兩個步驟,合而觀之辨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經傳變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條件,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于陽而反應強烈,且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陰經的,病多屬熱,易于亡陰。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條件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證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于陽也發于陰。 中醫臨證辨治思維方式:(1)對癥治療(2)辨證論治 這次到山東中醫大學理論學習一月期間姜建國教授提出了從五個方面去領悟《傷寒論》1、變法辨證思維,凡論述兩段條文均有一常一變、如大青龍湯(原文38.39)小青龍湯(原文40.41)白頭翁湯(原文371.373)2、恒動辨證思維,六經病之間的動態變化(轉屬)肌表病與六經病之間的動態變化(傳經)六經病與"壞病"之間的動態變化(隨證治之)外感病后正與邪的動態變化(差后勞復)3、整體性辨證思維.六經辨證整體(病脈證治.理法方藥.煎服禁忌.差后勞復)例如:小柴胡湯通大便:230條原文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4、發散性辨證思維,傳統觀點:膀胱蓄水讓-太陽腑證-利水劑,仲景觀點:消渴小便不利(71條)煩渴(72條)渴與不渴(73條)水逆(74條),搗為散…汗出愈(71條后注)5、司內辨證思維,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原文: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治療中焦四方(半夏瀉心湯.黃連湯.旋復代赭湯.小柴胡湯)不虛補之。 三、借天時而自和—六經病解有定時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這六個欲解時都值得我們去從溫經典《內經》。 四、關于傷寒在臨床上的運用體會 結合臨床的實踐與體會。總結起來,在臨床應用經典,首先應抓住主證,然后辨析病機,最后在了解方義的基礎上化裁經方,經過加減。臨床如桂枝湯加減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營衛不和的汗癥,白虎加人參湯合竹葉石膏湯治療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湯治心衰的水腫,等。總之,《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值得讓不斷的我學習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