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
重慶市名中醫王洪白工作室 張鳳艷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累下來了不少文化瑰寶,在傳統文化中,始終閃耀著一顆明星,那就是“中醫”。中醫醫圣張仲景在東漢時期著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辯傷寒,六卷是來論雜病,也就是流傳至今的《金匱要略方論》。此書有方有論、以方言治、以論言理,是學習中醫藥學的必讀之書。今年以來,我有幸學習了經典課程《金匱要略方論》,收獲頗多:
首先,從本書開篇我們可以知道"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當五臟功能失調或氣機阻滯時,人就生病。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強調養生的重要性,而治未病乃“謂治未病之臟腑,而非治未病之人也?!惫手挝床【褪且哉{理五臟為先,首先要使五臟元氣充沛,其次要保證五臟精、氣血、津液運行正常,也就是五臟氣機運行正常。其實這也就是要使五臟功能活動處于一個“和”的狀態,只有五臟功能平和,人體功能活動才能正常,客氣邪氣才不會侵犯人體,人體才會處于安和狀態。而這其中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未病過程中以養腎、調脾為先,只有先后天之本功能正常,人體其他臟腑功能活動才能運轉正常。
其次,既然要以調脾為先,不得不重視肝脾之間的關系。書中原文提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肝病實證易傳脾的規律,治療時應當留意調補未病之脾,不行見肝治肝,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如防己黃芪湯、小建中湯等方劑均運用芍藥來調和肝脾,肝和則脾胃和,故在臨床實際中,應當重視肝脾的治療,這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之道,注重疏肝養脾,保持情志暢達,健脾開胃,調養身體。
再次,全書理法方藥、脈因證治全備,據脈理論是原著的一大特色。從篇目如《臟腑經脈先后脈證》等可知,每種疾病均從疾病的脈象起先論述。可見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中脈診尤為重要。在《金匱要略》中脈法敏捷,首先各病有主脈,但一病又見多種脈,也有一脈主多種病的。在原書里,張仲景告知我們如何用脈象說明病機,如何據脈象指導診斷和治療,又如何據脈象推想預后,脈象相同又如何舍脈從證以認病,癥候相同又如何從脈以認病等等。
最后,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我們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和方法。我們學習每一種疾病的發病規律及治療方法,都是為了更好地運用于臨床,取得更好的療效,我們不僅要熟記原文,更應當運用自己學到的多學科學問去深化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使原文表達的意思通俗易懂。另外,在學習時也要學會分類,例如《痰飲咳嗽病脈篇》中張仲景將痰飲分為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四種,這樣才能更好的選藥,不同的飲病采納不同的藥物來治療,體現了"因勢利導"的思想,這樣才能提高療效,更好地指導臨床。本書中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許多。
以上就是我學習《金匱要略方論》的一些心得體會。當然學習經典還需要我們不斷琢磨,不斷探討,從而發掘其中的珍貴寶藏。